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环保新闻 >

《大众日报》:欲治河,先绿山

时间:2024-01-29 13:36 来源: 作者: 点击:

“以前这片地跑水、跑肥、跑土,种什么都长不好。经过土地整治后,石坎地堰围起一片片梯田,我们在这里种上了有机小米,户均年增收4000多元。”12月20日,谈起村里1500亩山岭薄地的变化,临沂市沂南县孙祖镇西高庄村党支部书记姜自华打心里高兴。  西高庄村毗邻东汶河,曾被列入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范围。“以前在生态修复保护过程中,林业、水利等部门分头行动,治山的治山,治水的治水,河道经过一次清理后,当时见了成效,但如果上游不能遏制水土流失,过几年河道还会淤积。”沂南县水利资源开发服务中心主任徐兴湘说。  困扰徐兴湘的难题,如今解决了。2021年5月21日,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通过竞争性评审,该工程总投资为54.9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0亿元,地方投入24.99亿元,社会投资9.95亿元。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临沂市坚持一体化保护修复思路,改变以往不同部门各自为战的模式,以沂河为中心轴,打通流域上游下游、左岸右岸、岸上岸下,实现全流域贯穿结合。  按照这样的思路,东汶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将上游下游联动治理作为攻坚重点,开展山上山下一体化修复。该项目在上游开展生态脆弱区造林,植树20万株,造林80余公顷,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在中游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提升,采取梯田整治、沟道治理、封育治理等措施,新建石坎地堰100公顷;在下游开展矿山修复治理,改善矿区地貌景观,减少水土流失,提升农田质量;在建设河道护坝过程中,使用了乱石和卵石,使地面径流可以透过石缝渗入河道,既能增加生态补水,又能保持水土。  如今的东汶河流域内,梯田、地堰、沟道护坝层层拦蓄,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下游河道淤积情况大为改善,大片荒草地和低质农田也变成了优质农田。沿岸各村党支部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轮作小米和黄烟,引进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收入连年增加。  欲治河者必先绿山,东汶河之变为化解系统性生态保护难题探出新路。随着“两山”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临沂整山治水的路径,从小流域点状攻坚迈向全区域系统提升,薄田变良田、荒山变绿山的故事遍地开花。  在费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范围内,当地通过建设标准梯田,减轻水土流失程度;通过防护林网及护坡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通过涵养水源,固定土壤,遏制土壤退化。费县朱田镇大山河村村民罗洪果,在整饬一新的梯田上种植黄烟60多亩,成了村里的特色经营户。  沂水县退化公益林修复与森林质量提升工程,也采取间伐、修枝、割灌、补植等措施,解决了树种单一森林生态系统脆弱的问题,逐步构建起复层林、异龄林、混交林交错的稳定结构,森林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每年可实现固碳约4.3万吨,并带动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  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朱茂波介绍,两年多来,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已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4300平方公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提升,生物多样性的格局初步形成,碳汇能力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稳步提升。

推荐文章
精彩图文
巴西潘塔纳尔的湿地保护神话 北极气候变暖极有可能改变生态系统 新疆绿色消费理念催热农家肥 丹顶鹤在盐城湿地有了安全的“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