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绿色环保 >

海洋丨浙江海洋牧场生态修复

时间:2021-07-04 12:59 来源: 作者: 点击:

  浙江日报讯:海风徐来,一条渔船行驶在宁波象山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综合示范区的海面上,船上搭载的是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纪晓声博士带领的科研团队和合作单位的施工人员。日前,他们将2380余万尾(粒)经济鱼类、贝类,分别投放到定点海域。

  浙大科研团队开展的这项增殖放流活动,是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综合示范区人工鱼礁建设总承包项目的重要内容。近日,纪晓声作为科研项目负责人,代表浙大牵头中标了这项总投资2150万元的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纪晓声介绍,该项目工期300天,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渔山列岛海域开展本底调查、增殖放流、效果监测和评价、环境跟踪监测等科学研究,实现对东海资源的生态修复。

  在实施增殖放流活动前,科研团队已经完成了对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综合示范区的本底调查,调查分析了渔山列岛海域底质、水质和生物情况,优化筛选了增殖放流的土著鱼类和贝类,确定了投放人工鱼礁的海域和鱼礁布局。“我们计划在渔山列岛海域建立21个鱼礁群。以资源保护型礁体为主,休闲生态型鱼礁为辅,最终实现生态资源的修复。”

  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是进行近海海洋生物栖息地和渔场修复的一项技术措施。渔山列岛自2015年底入选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以来,当地渔政部门已陆续投放了一批以废渔船为礁体的人工鱼礁,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人工鱼礁群。纪晓声团队计划在本底调查的基础上,投放多元化的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土著鱼类和贝类,把渔山列岛建成综合性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传统的生态修复以工程建设为主。在这个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着手从工程建设中提炼相关科学问题进行攻关,系统解决影响生态修复效果的难题。”纪晓声介绍,海洋生态修复除了常规的工程建设,还蕴含着礁体的水动力模型、海洋藻类优化筛选、海洋环境监测等科学问题。为此,他牵头组建了由海洋学院海洋地质与资源研究所、水下机器人研究所、海洋工程研究所、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的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科研团队,综合应用海洋学院在水下监测、生态资源修复、海岛保护等领域的科研成果,以科技手段推进项目实施。

  目前,科研团队正在研制专门针对渔山列岛海域的人工鱼礁大数据管理系统,建立海底观测平台和地面传输网络,实时扫描监测礁体投放和堆积过程,以强化对人工鱼礁区域的建设、开发利用及保护管理;同时,通过对海流、波浪、叶绿素、溶解氧等海洋环境要素长期、实时、连续、在线观测,对建设海域及对照区域的环境和生物资源跟踪调查,对海洋牧场生态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希望通过科技手段的介入,从根本上解决海洋资源修复的难题。”纪晓声说,渔山列岛海洋牧场建设项目是浙大首个海洋领域综合性示范类项目,“希望通过项目实施,为我省海洋生态特别是渔场的生态修复探索出一种可以推广的新模式。”(记者 曾福泉)

推荐文章
精彩图文
躲过装修陷阱的18招 装修旺季防水材料莫忽视 绿色植物点缀出清凉居室 关注:室内污染三大伤害 装修家具有污染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