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环保新闻 >

COP15-2系列|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一)

时间:2022-12-09 00:36 来源: 作者: 点击:

  2022年11月9日,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CEPA湿地教育与保护论坛”上,国际湿地中心授予深圳华侨城湿地和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全球首批“湿地教育中心星级奖”,深圳以城市生态新名片闪亮全球视野。   2022年12月7日-19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深圳将再次亮相国际舞台。值此大会召开之际,分享两个重要湿地的生态保护案例。   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简称:华侨城湿地),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深圳湾填海造陆留下的原深圳湾滩涂,占地面积68.5公顷,其中水域面积约50公顷,拥有近5万平方米红树林湿地,是深圳湾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也是国际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之一。 华侨城湿地公园全貌   2007年,华侨城集团受深圳市政府委托进行接管,将其建成国内面积最小、深圳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深圳市首个省重要湿地,并先后获得“国家级滨海湿地修复示范项目”“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赛银奖”“梁希科普奖(活动类)”等荣誉称号。   生态修复为主,日常监测为辅,探索城央湿地管理新模式   华侨城湿地开创“政府主导、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的管理模式,提出“还自然一个自然的状态”的创新管理理念,将“无痕湿地”、“零废弃”等理念融入日常管理中,以不消杀、不作景观修剪、园区夜间不亮灯的“三不”原则维护生境,保证生态链不受干扰。   华侨城湿地实行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日常生境管理,对园区进行全方位的生态监测,涵盖水质、大气等环境因子以及鸟类、昆虫等生物因子,及时掌控生境变化。园内共记录超1300种动植物,其中节肢动物超400种,鱼类、沙蚕、螺等底栖生物超90种,植物393种,鸟类183种。包括黑脸琵鹭、鹗、白腹鹞等22种国家级保护鸟类以及凤头鸊鷉、苍鹭等27种广东省重点保护鸟类,其中雕鸮、四斑细蟌等珍稀物种属深圳首次记录。 华侨城湿地候鸟   经过十余年的悉心呵护,华侨城湿地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现已成为深圳湾重要的动物栖息地之一,也是深圳湾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之一,已然成为城央的生物乐园、公众的生态博物馆。   保护为基,教育为魂,打造城央湿地典范   华侨城湿地在保护的基础上,参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模式,采用“预约进入,免费开放”的方式引导公众参观。2014年,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华侨城湿地建立全国首个自然学校,培育环保志愿教师、青少年志愿者等志愿者队伍600余人,开展教育活动上万场次。华侨城湿地与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深圳大学、南方科学大学等科研院校联动合作,设立生态实践基地;与深圳市各职能部门联合开展生态讲堂、“零”感源自然季等主题活动;在湿地日、世界地球日等节日开展服务社区活动,引导公众共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华侨城湿地自然课堂   同时,华侨城湿地以深圳为起点,将自然教育模式传播到全国各地,共享湿地自然教育工作经验,促进国内自然教育事业发展。在上海、南京、武汉等二十个城市分享超40次,编撰自然教育教材30余本,累计为国家自然教育人才库储备了近万人的优质师资力量。   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华侨城湿地将继续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推行“全园教育”,打造都市中的生命绿舟!

推荐文章
精彩图文
巴西潘塔纳尔的湿地保护神话 北极气候变暖极有可能改变生态系统 新疆绿色消费理念催热农家肥 丹顶鹤在盐城湿地有了安全的“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