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环保作文 >

南京江宁区城乡统筹规划案例摘要

时间:2018-08-24 00:51 来源: 作者: 点击:

       在都市区高可达性下,畅通城市化渠道、整合高效农业机遇、保障生态目标、促进兼业发展、提供合理成本下的优质公共服务与设施,促进江宁区真正形成城乡互补共赢的产业、空间、文化、生态及社会结构。

       南京大都市近郊区

       江宁北邻南京主城,东与句容市接壤,东南与溧水县毗连,西南与马鞍山市相邻,西邻长江与南京市浦口区隔江相望,从西、南、东三面环抱南京主城。

       撤县设区以来,江宁区经济社会取得了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在南京区县中跃居首位;处于巩固工业化中级阶段、酝酿向高级阶段的过渡,第三产业、创新发展等是下一步的关键驱动力。

       战略选择与目标定位

       形成“都市组团”+“都市绿郊”的高品质空间;
       构筑整体具有强大内聚力的扁平化聚落体系;
       以交通和公共设施引导聚落体系的发展;
       统筹的城乡治理模式。

       发展目标:城乡品质均优、功能互补、设施一体,整体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大都市区近郊区,城乡关系协调的首善之区。

       城乡统筹聚落分类体系:

       “布局集约、分工明确、品质均优、城乡一体”

       聚落体系:由“副城/新区—新城—新市镇—新村(特色村、过渡村)”组成,通过减少布点、简化层级、集中建设用地,实现布局的集约。

       分工要求:都市组团的核心空间是“副城/新区”和“新城”;都市绿郊的聚落包括“新市镇”、“特色村”及“过渡村”。新市镇、特色村主要作为都市高效农业的服务基地;新市镇工业主要为乡村农业提供农产品深加工服务。

       品质均优:所有聚落在作为居住地的服务、设施和景观等方面品质是均优的。

       城乡一体:所有聚落构成区域的完整功能,都是区域竞争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聚落之间有紧密的

       分工协作关系;所有聚落由发达的都市交通与设施网络体系连接为一体。

       城乡建设空间布局:“四轴三圈、一核三元八镇多点”

       围绕“南京主城”,以及区域内宁马、宁沪、宁杭等主要发展通道,依照轴线拓展、圈层推进的空间动力规律,进行空间组织和安排。

       结合区内的建设现状、自然要素、交通条件等因素,合理处理建设空间与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关系,妥善解决集聚和分散、城市和乡村的关系,科学安排建设空间。

       “四轴三圈”纵横相交,表达了围绕南京主城区以“轴向拓展、圈层推进”而形成的网络状空间结构;“一核三元八镇多点”则是四级聚落体系的空间落实。

       城乡产业统筹

       以镇村经济作为城乡产业统筹的关键

       注重城乡产业与环境共

       生发展

       加强城乡产业集约发展

       促进城乡产业与聚落体系协调发展

       实现城乡产业互补、互动、共赢发展

       城乡公共设施统筹

       使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平化,缩小城乡社会差别

       均等化并不意味着平均化,乡村地区地广人稀,还需要考虑投入和效益的问题

       根据四级聚落体系不同特征,进行分级、分类配置

       结合聚落体系规划的逐步实施,充分发挥副城、新城的辐射作用,依托新市镇,建立辐射乡村的服务节点,提供教育、医疗卫生、生产性技术支持等服务。

       村庄分类发展引导

       遵循就近、自愿原则,推进村庄拆并和农地整理工作

       分类、稳妥推进村庄建设用地流转置换

       有序推动空间城市化的“占补平衡”

       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大城市、特大城市地区是我国发展最精华的地区,江宁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这些地区从“大城市”迈向多中心、功能关系相对扁平化、空间品质相对均质化的“都市区”,从发展现实和世界城市发展规律看,也具有必然性。如何充分把握大都市区的特有优势,率先实现城乡统筹,是一个具有广泛性和重要意义的课题。

       本规划总结了国内外先进理论和经验,同时又充分结合了当前我国的具体体制机制特征,由此形成的城乡统筹规划方法,以及以新市镇、特色村为重点空间,以都市公共服务与设施网络整合城乡聚落与公共服务,以都市农业、郊区型第三产业和多元兼业整合城乡经济与社会,以公正理性、确保多赢、具有自组织性的机制设计整合发展过程与目标的都市区城乡统筹模式,希望能为国内同类地区提供参考。

推荐文章
精彩图文
美味小果子——无花果
热门文章